香港是深圳最大的進出口市場,深圳口岸是內地對香港進出口的主通道。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以來,深港經貿齊頭并進,兩地經貿往來更加緊密,互補性不斷加深,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排頭兵。據深圳海關統計,深港進出口貿易規模從1997年的701.7億元人民幣,大幅攀升至2021年的7225.3億元,已達回歸時的10.3倍,期間年均增長10.2%。今年前5個月,深港貿易值已超2000億元,進一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水平穩步提升。
得益于深圳制造業水平、企業經營自主度增強以及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香港回歸以來,港商建立的“前店后廠”加工貿易模式逐漸萎縮。與此同時,產業鏈更完善、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貿易進出口快速增長,由1997年的147.8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352.4億元,年均增長9.7%,深港貿易的產業結構在25年間持續優化。
二十多年來,深圳市大力推進加貿產業轉型升級,制造業水平突飛猛進,為企業提供了完善的產業配套和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同時,作為深港外貿發展的見證者、護航者,深圳海關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先后推出加工貿易聯網監管、集中報關審核、企業集團監管等一系列改革舉措,持續推動深港加工貿易高質量發展。
隨著深圳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激活企業活力和創造力,兩地的民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如今,民營企業數量占深圳全市企業總量96%以上,成為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1997年-2021年,民營企業進出口以年均34.5%的迅猛增長速度,成為深港貿易中重要的推動力量。據海關統計,在深港貿易中的占比也持續提升,由回歸當年的0.4%提升至2021年的44.6%。
供港食品的對通關時效要求很高。深圳海關緊貼企業的需求,在監管模式、通關方式上不斷改革創新。深圳公路口岸24小時通關,有較為便利的通關環境,企業對凌晨時段的通關需求較大,但普通的報關單申報模式存在轉人工審單等情況,無法滿足企業夜間申報、夜間通關“即報即走”的需要。為此,深圳海關在2003年起,向加工貿易企業推出了公路口岸進出境集中申報模式。在集中申報模式下,加工貿易企業可以憑清單進出境,系統自動放行,每月匯總集中報關。
圣安娜餅屋是享譽香港的“老字號”,于1994年在深圳寶安開設了圣安娜餅屋(深圳)有限公司,負責生產在香港、澳門銷售的面包、中西式糕點、月餅等食品。公司關務部門負責人介紹,深圳海關的聯網監管、集中報關政策為供港食品企業建立了“綠色通道”,該司進口的原料、出口的食品,直接通過互聯網辦理加工貿易手續,不需到海關遞單。出口食品通過集中申報的方式,可以隨時報、隨時出,確保面包、糕點每天凌晨準時送到香港的店面,讓香港的市民能夠吃到新鮮的面包。
深圳是港商傳統產業加工生產的重要基地,但據海關統計,1997年回歸以來,深圳對香港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增速已明顯低于同期對港整體出口平均水平,1997年至2021年期間出口規模僅增長0.5%,占對港出口總值比重由回歸當年的30.7%降至2021年的2.6%。與此同時,深圳電子制造業發展迅速,深圳外貿也實現了以服裝、玩具等傳統工業產品為主,向以高新技術和機電產品為主的轉變。
特別是隨著深圳本土產業實力提升、創新能力增強,高新技術產業逐漸成為推動深圳外貿發展的主力軍。2021年,深圳對香港出口高新技術產品5286.1億元,以回歸以來年均增長19.8%的高速度,占深圳對香港地區出口比重由1997年的11.6%提升至74.7%。
深圳賽意法微電子有限公司的發展便是香港回歸祖國后高新技術產品發展的最好例證。深圳賽意法微電子有限公司于1997年在福田保稅區建成投產,專業從事集成電路芯片的封裝、測試等后工序加工及后工序技術研發等業務。香港回歸祖國以來,賽意法公司搶抓歷史機遇,快速融入對外開放大局,依托福田保稅區毗鄰香港的地緣優勢、先行先試的體制優勢以及國家對保稅區的優惠政策等迅速發展。從1997年至今,該企業員工人數從幾百人發展至現在約4500人,集成電路日產量從約36萬個提升至現在約3500萬個,產品涵蓋消費類電子、汽車電子、通信產品、工業自動化、生物醫療等多個領域。
一組組數據、一項項成績,印證了賽意法公司的快速成長,也見證了深港兩城的深入融合、協同發展。
展望未來,深港兩地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相互取長補短,進一步拓寬合作空間,促進資源的流動融合,推動深港區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為國內灣區經濟發展樹立先行榜樣。(劉俐娜、曾還生、姚曉真、樊華君、賴偉達/文)
進口紅酒到國內清關操作流程新沙海關探索新造集裝箱出口監管新模式福州海關首批“報關單證企業暫存”貨物順利通關(轉載)昆明海關找準“客改貨”突破口 幫扶空港企業復工復產大連海關集中銷毀侵權貨物103萬件進口電池東莞代理報關是如何操作的?集裝箱海運常識(四)常州海關完成對圭亞那觀賞鳥隔離檢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