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青島海關在深化業務改革、簡政放權、優化服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在后續監管領域通過優化稽核查程序,不斷推出嚴密監管新舉措,打造健康有序的營商環境,不斷激發企業和市場活力。
引長觸角:分行業管理
“通過海關的監管,規范了我們行業的市場經營環境,避免了因不法企業的不正當競爭對我們企業造成打擊。”青島某食糖加工企業負責人表示。
今年8月,青島海關稽查部門在對食糖加工行業開展稽查中,發現該行業普遍存在適用稅率差錯、漏征關稅風險,該行業監管風險上報后被海關總署在全國范圍推廣開展稽查,對12個關區涉及的16家企業開展了行業規范工作,有力維護了我國食糖合法加工企業的競爭環境。
在后續監管領域,青島海關積極探索分行業監管模式,依托《國家經濟行業分類》標準,圍繞重點進出口商品進行行業的梳理、分類,共劃分了87個重點行業,對每個行業逐一實施分類研究、精準監管,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對行業內高風險企業開展重點稽核查,查發問題后迅速在行業內鋪開,對整個行業進行“體檢”,實現“查發一家規范一行”的精確、高效監管。
今年以來,青島海關先后對原油、大豆、輪胎、塑料加工、冷凍水產品、租賃飛機、嬰幼兒保健食品、精細化工、新材料制造、紡織機械等20多個行業開展集中稽核查,涉及企業1000余家,追補稅款20.45億元,查發并移交緝私涉及貨值9.8億元,部分行業性監管風險被總署采納并推廣全國開展行業規范。
隱形監管:“智慧稽核查”
“我們很早就開始與海關實行數據聯網,讓傳統的實地核查變成可以遠程開展的‘無介入’式核查,避免了疫情期間人員聚集,還實現了通過技術改革完善企業內部管理,協助企業合規經營。”煙臺富士康關務負責人何長清稱,受益于這一模式,每次可為企業節省人力成本等約10萬元,現在海關核查的時候,企業無需停工盤點,整個核查過程不會對企業生產經營造成任何影響。
傳統模式下,海關稽核查以手工操作為主,監管時介入企業時間較長。青島海關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探索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后續監管,打通網上作業的“瓶頸”。
面對疫情防控新常態,青島海關利用新媒體工具和智能設備終端,打通“關企線上互聯”渠道,開展遠程音視頻采集作業模式。同時,該關運用海關總署“互聯網+”一體化網上辦事平臺,開展電子化傳送文書、遠程電子簽章等,實現文書云傳輸,建立了全程閉環的線上作業模式。
青島海關在全國海關首創開發應用“稽查信息化管理系統”,采用實時對接企業系統、智能分析生產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實現稽查查帳由人工為主,轉變為自動抓取、智能分析,實現全程無需現場作業的“無介入”式核查,盤庫核查周期由以前的幾個工作日縮短為幾分鐘,壓縮海關核查盤庫時間70%以上,減少海關下廠次數約50%,最大限度降低對企業生產加工的干擾。青島海關已累計應用該系統對轄區企業實施稽查500余家,實現稽查追補稅6億余元,移交緝私貨值3.1億元。
拉申外延:“第三方”采信
為落實“放管服”要求,青島海關探索與稅務、市場監管、農業等外部執法部門配合,建立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工作機制,探索對企業監管結果相互采信機制。
借鑒國際通行做法,部分監管業務實行采信第三方制度,比如工業品的出口前監管、目的地檢驗、市場抽查等,海關后續監管重點轉向對第三方的監督管理,從源頭上避免了多部門重復檢查給企業造成的負擔。
今年青島海關選擇了首家“第三方認證機構”,選取企業開展關區采信第三方認證試點。截至目前,共4家企業核查作業均通過采信第三方認證結果的方式辦結,將核查作業時間由3個工作日壓縮到1個工作日,實現核查行政成本明顯下降和企業管理成本趨零。同時,大力引入中介服務業力量,完善引入會計、法律事務所制度,借助中介機構在財務審計、檢測認證、評估鑒定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海關稽核查提供業務支持,實現海關主管、企業自管與社會共管的有機結合。(孫功勛、趙莉/文)
合肥海關強化進出口危險化學品風險監管 筑牢安全防線汕頭海關服務“高精尖” 助力粵東高校設備進口“極地之旅”送給福利院的孩子們福州海關助力“雙十一” 保障跨境電商進口包裹快速通關為重點項目建設“加油”——汕頭海關保障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真空包裝貨物查驗 海關服務不“真空”走私進口高檔摩托車 不法商人終服法空運方式下的信用證的風險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