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黃埔海關深入貫徹落實總署“智慧海關、智能邊境、智享聯通”建設與合作倡議,持續將科技信息化手段融入海關監管全流程,切實增強海關口岸監管能力,推進海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隨著碼頭岸橋的轟鳴聲,一個個40尺柜集裝箱平穩升起,安裝在岸橋前端的高清攝像機設備迅速進行信息抓取,經5g專用網絡回傳至關港聯動平臺,完成碼頭、海關系統的實時作業數據交互共享,實現智能裝卸和遠程監管。
“安裝在岸橋前端的上百個高清攝像機設備,應用了ai視頻流識別技術,可以自動識別作業集裝箱箱號、箱型、車號及箱殘箱損,結合集裝箱業務操作系統,自動匹配作業指令,完成自動確認與自動放行的智能裝卸。”廣州集裝箱碼頭信息部經理雷智明介紹,“該模式上線后,裝卸自動識別準確率超過了98%,全面提升了裝卸效率與服務質量。”
這是黃埔海關積極探索智能通關的部分成果。為進一步優化通關流程,黃埔海關強化關港聯動,積極推行“智能裝卸”“智能地磅”“智能卡口”等智能監管模式,充分利用港口資源貫通碼頭生產作業流程和海關通關監管流程,實施并行作業和順勢監管,提升口岸作業效率。
“我們聯合廣州港集團建立了‘關港信息交互平臺’,實現碼頭堆場可視化,全面掌握進出港船舶情況及單證等信息,對接海關系統,實現雙方作業互動,達到監管要求。”黃埔新港海關物流監控科科長許少峰說。
今年黃埔海關根據海關總署統一部署在關區推廣使用新一代查驗管理系統移動端商標智能識別應用,查驗關員通過移動查驗單兵終端中相關應用的商標查詢、商標識別功能就可以將被查驗貨物的商標信息與海關數據庫內的知識產權備案信息進行比對,“拍照識圖”快速對貨物知識產權侵權狀況進行甄別并記錄。
“現在拍張照片立馬就能知道是否侵權,還能同步固定證據,執法效率進一步提高。”黃埔新港海關查驗一科副科長張啟明說。
智能識圖與音像記錄相結合,為黃埔海關推進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提供了更為智能的應用場景。該關積極落實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中的音像記錄要求,在重要執法領域配備、管理、使用執法記錄儀、移動作業終端及視頻監控等音像記錄設備,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行政執法的全過程記錄。
“相較于傳統的文字記錄方式,音像記錄具有實時化、全覆蓋、難篡改、效率高等優勢,對行政相對人和執法人員來說是雙重監督與保護。目前我們在貨物查驗、稽核查、企業認證、聽證等業務領域和環節普及應用了音像記錄設備,通過不斷升級相關設備的智能化運用,可以進一步實現對海關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執法過程的音像記錄監督。”黃埔海關法規處法制協調科科長黃宇介紹。
廣州港集團新港作業區上,巨型抓斗轟鳴作響,無人機緩緩盤旋升上天空,黃埔海關所屬黃埔新港海關關員正通過無人機對碼頭抓卸小麥的過程進行“零接觸”遠程監管,實現了無需登臨船舶就可全程監管。
“進口糧食監管不僅是個體力活,更是一門技術活,運用碼頭視頻監控系統和無人機定向監控等方式,實時監控卸貨全過程。對進口糧食開展‘地-空’同步監管模式,既能及時捕捉到檢疫性有害生物的蛛絲馬跡和實現全流程嵌入式監管,又能對進境糧食整體的存儲環境、‘散改集’疏港運輸等監管要點實施‘不見面’‘零接觸’遠程監管,提高了監管效率,平均查驗時間能縮短1天。”黃埔新港海關查驗三科科長傅宇介紹。
“黃埔海關在監管時運用多種技術手段,配合直靠檢疫等監管模式,平均每票能幫助我們節約36個小時的整體通關時間。”中糧國際廣東經營部經理王娟說。
為進一步發揮智慧監管在進口糧食監管中的優勢,黃埔海關以提升動植檢能力建設為抓手,通過應用高清視頻、無人機、糧食監管智能工具箱、有害生物智能鑒定工具箱等智能工具,配合植物檢疫專家現場檢疫經驗,實現疫情期間“非必要不登輪”,確保進口糧食嚴密監管、安全快速通關。(濮宣/文)
鮮花供澳門 年味更香濃豐收季品“柑”甜 海關支持嶺南水果擴大出口代理臺灣PC膠板進口報關夫妻攜帶416只海馬進境被海關查獲寧波海關助力寧波舟山港首票國際中轉集拼業務正式啟航福州海關快速驗放2只臺灣紅毛猩猩現行有效與企業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相關的外匯法規包頭海關力促加工貿易業轉型升級(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