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漂在海上2年多的人來說,陸地意味著什么?
“回家!”
5月6日,魯榮遠漁607號船員李曰展,在接受完榮成海關關員卞志偉、畢鵬飛所做的體溫監測、流行病學調查、醫學排查和咽拭子采集后,戴著口罩的臉上掩飾不住興奮。
從秘魯到阿根廷,再從阿根廷到秘魯,穿越東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魯榮遠漁607號完成了全部作業任務后,靠泊在山東榮成石島港。“海上26個月零3天呀,”李曰展伸出3根手指,“真想家呀!”
想家的,不只是李曰展一個人。當日,靠泊在山東榮成石島口岸的遠洋漁船就有4艘,船上1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船員正在接受海關核酸檢測,翹首回家之路。
榮成是全國遠洋捕撈能力最大的漁業縣市,有專業遠洋漁船317艘。隨著四五月份魷釣作業淡季的來臨,很多漁船和船員陸續回港修理和換班。
“既要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又要最大限度為下船船員提供方便,維護遠洋漁業的正常生產。”榮成海關關長孫勇說。為做到精準防控,榮成海關前移關口,要求所有入境船舶在抵港前24小時內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提交航海健康申報等信息,并通過作業系統實時抓取關鍵數據信息,對所有入境船舶開展風險研判。
遠洋船員歸心似箭。為了讓他們早日回家,榮成海關成立疫情防控專班,對業務現場進行“防疫期間臨時編組”,打破原有科室建制,選派有醫學背景的關員組成疫情防控組,集中精干力量,加班加點登輪對下船船員采樣后進行核酸檢測。
這是一項技術性和責任性都很強的工作。在魯榮遠漁607號,有著醫學背景的卞志偉、畢鵬飛一絲不茍地查閱船方航海日志、船醫日志、用藥記錄、船員健康申明卡,為27名船員逐一測量體溫、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采集咽拭子等,在密不透風的船艙中,他們身著防護服、護目鏡、乳膠手套,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濕,護目鏡側邊集結出細密的水珠。
與卞志偉、畢鵬飛一樣忙碌在防控一線的還有劉超、劉振波。在魯榮遠漁608號遠洋漁船上,他們同樣的全副武裝,進行著同樣的操作。
“為了讓船員早點下船,也為了遠洋漁業發展,海關真是辛苦了。”船東公司的副總經理劉洋志感慨地說,他們公司的這4艘遠洋漁船,每艘回運的漁貨都在1400多噸。
結束了魯榮遠漁607號的采樣工作,卞志偉、畢鵬飛來不及多做停歇,迅速穿上防護服奔向另一艘等待檢疫的遠洋漁船。
核酸檢測無異常后,船員們將由地方政府部門負責統一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之后就可以踏上回家的路。
“快了,很快就能回家了。”他們身后,甲板上的李曰展望著家的方向。
據統計,自1月24日至5月5日,榮成海關共監管進出境船舶587艘次,檢疫監管船員13034人次,旅客405人次。
(閆新良/文)
等離子切割機進口報關流程_切割機清關公司寧波首個出口監管倉庫業務量突破1億美元閘口海關查獲旅客攜帶入境唇膏300余支烏魯木齊海關走進低碳生活 擁抱綠色未來黃驊港海關助推生物醫藥產業園高水平發展真假混裝 侵權運動服難逃海關法眼澳大新校區建設進入新階段 海關驗放進境入區設備突破億元如何查詢印度海鮮準入企業名單[轉載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