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山多地少的香港,農業資源短缺,農產品難以自給自足,一水之隔的內地是香港農副產品的主要來源地之一。1962年,國家決定開通活禽活畜運輸專列,保障香港鮮活商品供應,因該專項列車每日開行三趟,被形象地稱作“三趟快車”。翻開檔案,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三趟快車”把香港和內地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也將動植物檢疫人帶到了安全保供的舞臺中央。
“三趟快車”開通后,每天滿載豬牛羊等鮮活商品的專列從上海、鄭州、武漢等地始發,定期、定班、定點運往香港。為保障供給香港活畜的質量,國家向進入香港的最后一個停靠站點——筍崗鐵路北站,派駐了近10名動植物檢疫人員,負責對運往香港的活畜進行檢驗檢疫,人們親切地稱呼這群動植物檢疫人為“檢豬倌”。
當時條件簡陋,“檢豬倌”們就在鐵道旁搭起簡陋的鐵皮房辦公,每來一趟列車,“檢豬倌”們都要在滿是糞便的車廂里鉆進鉆出,對活畜進行健康檢查,一會兒工夫,身上的味道就與車廂內排泄物的味道融為一體。遇著夏季高溫,車廂環境更加惡劣,中暑或生病的人比比皆是,卻從未有人有過埋怨。
全國農業勞動模范曾榮清是深圳的第一代“檢豬倌”。1963年,大學一畢業,曾榮清就只身來到還是荒僻小鎮的深圳,成為了一名動植物檢疫人,干起了“檢豬倌”的工作,那時他和其他檢疫員一道,天還未亮,就要頂著月亮、打著電筒,越過窄窄的田埂,步行來到北站。
天色昏暗,一不小心腳滑摔進旁邊的稻田溝里是常有的事。即使這樣,他們還是咬牙堅持著,爬豬車、鉆豬群,遇到活畜應激死亡或因病殘次的情況,曾榮清和其他“檢豬倌”要合力將重達三四百斤甚至上千斤的活畜靠人工背卸下來,重量壓彎了他們的脊梁,卻未能壓垮他們對責任的堅守和使命的擔當。
艱苦的環境下,他們樂觀面對、苦中作樂;繁重的工作下,他們堅定信心、堅守信念。日復一日,這些老一輩“檢豬倌”從未忘記黨中央保證供港的囑托,用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克服重重困難,保障了“三趟快車”按時按點抵港,將滿載祖國人民熱情的生鮮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香港同胞的手上。
直至香港回歸的35年里,經“檢豬倌”們檢疫合格輸送到香港的活豬近9000萬頭、家禽50多億只,沒有漏過一只病禽畜,沒有一頭因質量問題而影響香港市民的健康,既保證了香港同胞們餐桌上豬肉牛肉的衛生質量,又為外資企業爭創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香港回歸后,兩地人民在各個領域進一步加深聯系,深港兩地通關模式加速優化。同時,隨著我國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運輸成本低和效率高的汽車運輸方式成為運輸供港活畜更好的選擇,供港鮮活產品的出口逐漸從鐵路運輸向公路運輸轉移。1986年,羅湖區設立供港活畜中轉接駁和離境檢疫場所——清水河供港活畜中轉倉,逐漸承接了更多的供港活畜業務。2007年,服務長達45年的“三趟快車”光榮“退役”,靈活便捷的汽車接過了供港運輸的接力棒,組成新的“n趟”快車,供港活畜的檢驗檢疫工作全部轉移至清水河供港活畜中轉倉。
從60年代設在鐵路旁破舊的小鐵皮屋辦公區到如今寬敞的辦公室、舒適的休息區;從60年代的“三趟快車”到如今公路、鐵路一同運行,每天“n趟”快車;從60年代簡陋的監管檢疫方式到如今的中轉倉集中檢疫、技術設備監管……“檢豬倌”在他們的工作崗位上辛勤奉獻的同時,也見證了祖國的發展和日益強大。
時代在變、工作和生活環境在變、周圍的戰友在變,始終不變的,是“檢豬倌”骨子里對黨的忠誠、對祖國的奉獻、對海關事業的堅守和擔當。
2023年青島海關簽發RCEP原產地證書11.2萬份進口二手設備進口報關公司如何選擇危險品香港進口清關廊坊海關發放“便民紙條” 群眾直呼“真方便”家具進口報關進口清關流程杭州海關今年首次查獲紅珊瑚制品李書玉聽取廣州海關黨組工作匯報杭州海關嚴查“洋垃圾” 退運460余噸自美國進口的超標廢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