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深圳特區報》報道
深圳一直在創造著奇跡。
2005年底,深圳市外貿出口總值突破1000億美元,成為全國第一個出口超千億美元的城市。2010年底,深圳外貿出口總值可望突破2000億美元,成為全國第一個出口超2000億美元的城市,從而實現全國大中型城市外貿出口“十八連冠”。
深圳外貿年出口從100億美元到年出口1000億美元,耗時20年,而從年出口1000億美元到年出口2000億美元,僅用5年。
優化通關模式促進貿易便利快捷
通關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著企業的效益。深圳海關主動適應形勢發展變化要求,在“通得快,管得住”上下功夫,不斷改革監管手段,優化監管模式。
2001年,深圳海關把握加工貿易發展趨勢,率先推行“edi聯網監管模式”,對加貿企業進出口貨物先行備案、先行歸類,企業自行按備案打印清單向海關申報,每月集中歸類匯總報關一次,實現了企業低成本通關運作,有力地支持了深圳加工貿易的發展。
2003年,深圳海關在公路口岸率先實施并推廣了“通道自動核放系統”,汽車通過海關通道的時間從原來的每車次約3-5分鐘縮短到4-5秒。這一舉措徹底改變了深圳口岸塞車滯留的現象,外貿企業通關的時間成本大為降低。
2004年起,深圳海關率先在海運口岸開展海運通關改革,采取了快速通關、集中查驗、延長作業時間、簡化流程等措施。改革后,通常報關時間為半天到1天,較之前至少節省一半時間。海運改革帶來了深圳港區及深圳國際競爭力的提升。目前,深圳港區已躍居全球第二大港。
2006年,深圳海關率先推動“建立風險式分類監管通關制度”,以風險管理為基礎,將通關監管與企業分類管理有機結合,通關效率進一步提高。
2007年7月1日,深圳灣口岸正式開通,這是全國唯一實行“一地兩檢”海關監管模式的口岸,該模式為深港兩地海關密切合作,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簡化進出境貨物及車輛驗放手續,最大限度節約人力、物力提供了條件。
2007年11月,中美、中歐安全智能貿易航線試點計劃在深圳實施,深圳海關積極參與、落實,有力地支持了深圳的國際化城市建設。
2009年6月1日,深圳海關在蛇口港、大鵬港和機場率先啟動海、空運口岸出口分類通關改革試點。這是深圳海關運用風險管理、企業分類管理等現代化管理理念和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對現行通關作業進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大幅提升了守法企業的通關速度,推動了深圳物流業的再次提速。
目前,出口貨物分類通關改革已推廣到深圳海關所管轄的15個海關16個業務現場,業務類型包括了海運、空運、公路、轉關及海關特殊監管區。8月31日,進口貨物分類通關試點在深圳灣海關正式啟動。
為特區經濟升級轉型提供動力
2006年前后,伴隨著人民幣的升值,產業結構鏈的發展和勞動力資源的轉移,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漸漸成為特區經濟發展的主線。
當前,深圳海關對經濟的支持向著更深層次的內涵發展,已不僅僅體現在通關速度上,更體現在服務的優化上。
為高交會、文博會提供“貼身”服務。高交會、文博會已成為深圳高新科技與文化聯姻、延伸創意產業鏈、擴大投融資交易領域的兩大高端平臺。深圳海關為歷屆高交會、文博會都開通“綠色通道”:備案、申報、轉關、查驗、征稅的“一站式”服務,“5+2”預約式個性化通關,全天候駐點監管,“點對點”的“貼身保姆式”服務。
加強高新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深圳市高新企業云集,每年都有大量的專利技術問世,為增強企業的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意識,深圳海關不定時地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宣講會、培訓班、高峰論壇等活動,并將華為、中興通訊等數家自有品牌知名度較高、專利技術擁有量較多、進出口業務量較大的企業作為重點輔導單位。同時,深圳海關還積極鼓勵國內自主知識產權權利人自主創新,幫助國內企業提升運用知識產權能力。
首推“客戶協調員”制度并不斷加以完善。2005年,深圳海關創新企業管理模式,對15家大型、重點企業實施全新的“客戶協調員”制度,這項制度有力地促進了深圳高新科技和高端物流企業外貿的發展。深圳海關統計數據顯示,客協企業通關速度明顯加快,一般貿易客協企業從向海關發送電子數據到完成實際通關平均只需20分鐘;即使在金融危機下,一般貿易客協企業納稅額還保持了24.31%的增長率。
今年6月,深圳海關又進一步推出更為個性化的“客協企業服務平臺”,實現了海關與企業的無障礙交流。企業足不出戶就能跟海關保持實時聯系,遇到任何海關方面的疑難問題,都能通過平臺向海關提出訴求,并得到及時的回應和專人協調。
豐富服務措施支持企業做大做強
2008年全球經濟遭遇金融危機,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深圳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深圳海關把國家“保增長”的宏觀要求與企業經營的微觀需求相結合,出臺了支持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12項具體措施。措施實施以來,2009年海關共為企業清退風險擔保金、保函金額4.33億元,退還臺賬保證金2.83億元,審批外發加工金額50.685億美元,審核內銷貨物貨值19.17億美元。
2009年11月中旬,為了配合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進一步加大外貿出口力度、保持全年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目標”的工作要求,深圳海關又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加快辦理加工貿易手續、快速驗放口岸出境貨物、打造優質高效通關環境、加強數據統計監測預警、切實增強服務意識”等“六個確保”措施,全力以赴、不遺余力地支持和配合地方進一步擴大外貿出口。
與此同時,深圳海關主動深入企業調研,切實解決企業遇到的通關難題。比如,深超光電深圳有限公司的“膜晶顯”項目投資總額18.59億美元,在審批過程中急需進口凈化室設備和材料,但按海關管理規定,項目正式備案前不能享受減免稅優惠,不具備憑保進口條件。為此,深圳海關專門向國家海關總署請示,為該公司爭取到了憑保進口,為該公司解了燃眉之急。
2009年,為了確?!皵U大外貿出口”,全關上下都行動起來?;蕧徍jP選擇誠信級別高的企業作為試點,為企業提供“24小時全程跟蹤協調、專人法規咨詢、個性化服務優先申請”等一對一服務;南頭海關組成調研組深入出口大戶企業調研,現場解決企業通關疑難,在業務現場設立預約報關窗口,對轄區的出口大戶企業實行預約報關制度,為企業提供延時、休息日及八小時以外的通關服務,對情況特殊的企業啟用“綠色通道”。 探索特殊監管區新模式
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在外貿經濟發展的優勢非常明顯,它們為供應鏈企業提供綜合物流服務、優化產業鏈間的深加工結轉、延長加工貿易的國內增值鏈,對促進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發揮了積極作用。
“十一五”期間,深圳海關不斷拓展特殊監管區域的保稅物流功能,從政策咨詢、設計規劃、功能優化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和引導企業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保稅監管場所內設立高端產品研發中心、檢測維修服務中心并開展倉儲、配送、分撥等物流服務,以此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滿足了即時生產、零庫存、網上訂貨等國際新型生產、運輸和經營方式的需求,也有效地幫助企業降低了經營成本。
2009年8月正式啟用的深圳前海灣保稅港區,已經成為前海片區的先期啟動區。據統計,一年來,保稅港區各項業務迅猛發展,碼頭吞吐量已近180萬標箱,進出口總值約46億美元,海關監管貨運量155萬噸,審核各類報關單證11萬份,上繳稅款5.2億元人民幣。
深圳海關以服務保稅港區、實現其基本功能為出發點,采用了很多先進的科技手段,并結合前海灣保稅港區特點,創新監管方式,有效提高了通關效率,吸引了dhl、飛利浦、家樂福等國際知名企業在保稅港區開展業務,貨物類型由原來的家電、玩具等產品向液晶顯示屏、ic、拉菲紅酒等高價值產品轉移,貨物流向也由之前的“出口集拼、單向流動”轉變為“進出兼顧、雙向流動”,保稅港區業務類型得以不斷拓展,高端客戶陸續進駐,逐步凸顯了保稅港區的功能優勢,從而推動了產業升級。
目前,深圳海關會同有關部門正在著手研究保稅港區新增業務類型的需求,拓展保稅加工、檢測維修、展覽展示等保稅港區新功能,為保稅港區二期建設提前做好準備。
杭州海關一站式辦理進口電煤通關為“舊”飛機插上“新”翅膀江門海關查獲禁止進境貓糧自助打印原產地證書助力工程機械產品出口機場汽車配件進口被扣如何清關呢“元旦”期間海口海關監管離島免稅銷售再創新高廣州海關啟用新艙單管理系統中國—非洲貿易指數首次對外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