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欲曉,山東港口青島港依然燈火通明,一片忙碌。
這里是名副其實的“不夜城”。“自從我到黃島海關參加工作,除了特殊情況,晚上就沒熄過燈。白天、黑夜總是處于繁忙之中。”黃島海關查檢一處機檢審像科副科長邱明明回憶說。
10年來,她與黃島口岸的同事們,一起見證著海關事業的改革,見證著外貿事業的蓬勃發展。
“那時的我們,都是剛入關的年輕人,每天仿佛有使不完的勁。”2012年,邱明明到青島港前灣港區從事進出口集裝箱貨物查驗工作。當時,由于港口范圍不斷拓展、腹地經濟持續增長,港口業務日益增加,海關查驗工作量也不斷攀升。
“現場查驗科室分成7組分頭派單驗貨,晚上還要有1組加班驗放貨物。”工作最忙的時候,邱明明所在的一組,一天查驗了70多個集裝箱,加班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飯。企業著急趕船提貨,關員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沒問題,再驗五票。”邱明明回憶,那時總想著能盡快幫助企業辦結查驗通關手續,海關查驗平臺的關員總是忙碌到深夜。“一回到宿舍,倒頭就能睡著。”邱明明說。
海關查驗的目的是為了驗核進出口實際貨物與申報單證信息是否一致,通過嚴密監管,維護口岸正常的進出口貿易秩序。面對業務量持續增長,自2012年起,黃島海關實施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企業進出口業務辦理更加便捷高效。經過改革,原來柜臺上堆積如山的單證,變成了電腦系統里的數據流。
2015年,邱明明由人工查驗崗位調至機檢審像崗位。機檢審像就是用大型x光檢查設備對集裝箱進行掃描檢查,通過掃描圖像分析判斷進出口貨物是否存在夾藏、偽報等風險。而邱明明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從一張張x光檢查片中尋找企業違規違法的蛛絲馬跡,周圍同事都稱她為“邱大夫”。
“其實以前的人工查驗也可以叫‘大夫’,不過機器檢查總歸比人工查驗科技含量更高,疊加人工智能等手段,檢查‘無創’,準確性也有保證。”邱明明說。
經過不斷學習,邱明明在這個崗位上和專家團隊以“管得住,通得快”為目標,打磨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術,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診斷”水平越來越高。
2017年5月,青島港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成投產,對海關監管提出了“順勢監管、快速驗放”的現實需求。當年11月,黃島海關開展智能審圖試點工作,機檢審圖由人工審像跨越到智能審圖算法時代。
智能審圖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使審像識別率不斷提高。依托智能審圖,邱明明和同事們連續查獲了瀕危海馬干走私案、出口木炭走私案等。
現在,先期機檢和智能審圖的結合已成為海關監管的利器。邱明明和同事結合自動化碼頭監管,在智能審圖的基礎上,在全國率先開展“先期機檢、船邊直提”模式改革,實現物流流程再造,進口貨物卸船后順勢經過先期機檢設備進行非侵入式篩查,機檢直放的貨物可以直接從碼頭前沿提離,有效壓縮了通關時間,節省了物流成本。
為便利查檢業務辦理,黃島海關還開發上線云港通智慧查驗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將海關、查驗代理、港務調度、企業、車隊等信息整合,實現港務、查驗、物流業務一個平臺辦理,打造全新的口岸智慧查驗模式。
“十年查驗路,我們仿佛在翻越一座座山丘。”邱明明說,“變化的是工作場地、工作模式,不變的是我們作為基層海關關員強化監管優化服務的職責和使命。”(張逸雷、劉晶/文)
中藥材進口報關代理公司李小剛在上海出席金關工程二期云計算研討會微信掃碼評海關“鐵匣子”里的高溫查驗巴基斯坦海運物流及清關代理?“通關單電子放行” 中興、華為明日“嘗鮮日照海關查獲侵權手表16塊國際海運貨代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