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周六,元宵節。早上8點的上海只有零下2度,黃浦江上的風從空闊的港區吹過,體感還要更冷一些。離上班還有半個小時,王建華已經早早來了查驗點,換衣服、檢查設備,做準備工作。
王建華是上海吳淞海關查驗一科的一名查驗關員,2008年來到海關后,就一直負責查驗工作。每周六中午十二點半,“新鑒真”號班輪都會準時從吳淞港碼頭開航,元宵也不例外。無論是剛過去不久的大年初一,還是眼下的元宵佳節,對王建華和吳淞海關查驗一科的其他同事來說,都只是一個普通的工作日。
“上午的查驗可能比較多,大家都緊湊一點,忙完了咱們好順順利利回家過節啊!”帶班的副科長跟大家打趣道。
周六早上查驗的貨物一般都要搭乘“新鑒真”號出口至日本。“新鑒真”的前身“鑒真”號是中日兩國恢復建交后中日航線上第一艘客貨班輪。如今的“新鑒真”號定期掛靠上海、大阪和神戶,客貨兩用。如果不能保證通關速度,會直接影響班輪的起航,對海關的監管工作要求極高。
“雖說進關做查驗也有幾年了,但調到查驗一科工作也就剛剛一年的時間,這查驗和查驗之間,其實也有許多的不同。”王建華說,這一年的時間里,他深刻體會到查驗工作的差異。
“從前在查驗二科,查驗的貨物以整箱貨居多,如今的查驗一科,卻是散貨為主。散貨量大,場地分散,品名繁多,有時一個箱子里的品名就有四五十個,一票單子查下來,遇到的品名可能比過去一年遇到的品名還要多。”要逐一進行分析,耗費的時間也比較長,散貨查驗工作是對王建華業務能力和耐力的雙重考驗。
“還是得花心思學的,才能對商品知識和企業的生產情況都有一定的了解。”王建華說。
8點45分,元宵節第一票查驗貨物如約而至,隨機派單系統剛好將任務派到了王建華身上。他搓了搓手,拿著厚厚一打單子,大步走了出去。
查驗工作很順利,十二點半,“新鑒真”號準時鳴笛起航,眾人都長舒了一口氣。
下午一點半和三點,還各有一票查驗任務,因為都是散貨,場地分得很散,需要來回走動。“港區里地方大,走一走剛好暖暖身子。”王建華開玩笑說。
王建華其實是一名查驗“老兵”。干了八年的查驗工作,年近五十的他,在進關前,是特種兵出身。1989年入伍的王建華,在部隊獲得過第一集團軍“鋼鐵戰士”、上海警備區“優秀指導員”、上海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工作者”的稱號,武裝泅渡和懸崖垂直攀登都不在話下,遑論在港區的平地上走上幾公里。
“現在是80、90后年輕人的時代了,邁開腿走兩步不難,邁開思想上的步子對我來說才更難。”談起數據時代的日新月異,王建華的心里也有焦慮。查驗工作也得緊跟時代潮流,他覺得自己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與其他同事相比,尤其是年輕的同事,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必須得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我們這里查驗的貨物,有很多都裝在鐵皮焊接箱里,查驗開箱費時、費力,還需要請專門的開箱人員,能不能創新一種查驗模式,海關到企業查驗,在裝箱之前,就把查驗工作完成。”王建華對查驗工作也有自身的思考。“企業的生產和進出口模式都有一定規律可循,如果能實現‘門到門查驗’的長期化和固定化,會給企業節省不少的費用和物流時間,也可以降低海關查驗的難度。”
王建華說,他年紀漸大,思維和精力都趕不上年輕人,但是還是想就這方面做做調研,寫寫論文,也證明自己這個轉業的老兵和海關的老關員,仍舊“寶刀未老”。(陳君言、解雙雙/文)
看了實物再下訂單 “保稅展示交易”為智能制造裝備開拓市場海關防暑降溫便民進行時珠海內外貿貨物同船運輸業務新航線開通小南瓜“撬動”大產業馬來西亞海運港口:斗湖(tawau)港口深圳海關迎涉大人員離境高峰政務公開打造“陽光海關”樣品進口清關通關方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