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關,是一個承載著厚重歷史的百年老關。70多年前,一群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在黨組織的召喚下舉著黨旗從東北、山東等地隨軍出發來到武漢接管江漢關;幾個月后,一批同樣年輕的同志扛著黨旗從江漢關出發,艱辛南下到廣東,接管粵海關、九龍關、拱北關;此后,一批身著戎裝的海關關員在黨旗的引領下從江漢關出發,奔赴海島解放前線參加戰斗。在激情燃燒的歲月中,一批批海關關員遠離家鄉和親人,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復興,全身心地投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事業。
1949年5月16日人民解放軍進入武漢城區,武漢宣布解放。江漢關職工組織了一支秧歌隊,高舉紅旗,敲鑼打鼓,扭著秧歌,高唱《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走上街頭,迎接解放軍進城,歡慶武漢解放。此時的武漢萬人空巷,人海沸騰,歡慶場面宏偉壯觀。江漢關職工打出橫幅,隨著游行的人群熱烈歡呼,這一珍貴場面被拍下后,其照片永久陳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武漢解放的見證。
江漢關鐘樓上第一次升起了鮮紅的黨旗,標志著長達八十多年為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政府服務的江漢關歷史徹底結束了,獨立自主的、為人民服務的新海關誕生了。
1949年5月22日,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譚政為主任,陶鑄為副主任。軍管會下設軍政、物資、交通、文教等接管部和警備司令部。同日,軍管會頒發布告,宣布“在前漢口市、武昌市、漢陽城區等所轄區內實行軍事管制”。5月底,市軍管會在武漢市委和市政府的密切配合下,開始了全面接管國民黨在武漢的各級政府機構及官僚資本主義企業。
黨中央為加強接管武漢的力量,從東北、中原等地區抽調大批干部,日夜兼程,奔赴武漢,會同地下黨員,隨軍管會的軍代表進駐被接收的部門和單位。他們一面宣傳黨的各項接管政策,廣泛發動群眾;一面積極組織群眾,緊緊依靠工人階級,進行清倉查庫,核實數據,造冊登記。接管工作按照共產黨制定的“原職、原薪、原制度”的“三原”政策進行。
1949年5月,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設海關貿易處,5月26日,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海關貿易處委派沈旭、王奇為海關軍代表,開始接管江漢關。軍代表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城約法八章,做好職工的人心安撫工作,海關業務照常進行。他們依靠工人及低級職員進行人事、財產、財務及文書檔案的清理與接管工作,由江漢關稅務司蔡學團負責辦理移交手續,接管職工750人。
1949年8月,軍管會各接管部完成接管任務后向地方政權移交。8月16日,軍管會對內停止辦公,對外保持軍管制度。9月5日,陶鑄在武漢市各界人民首屆代表會議上作《解放后三個月來的軍管工作》的報告,宣告接管工作順利結束。
1949年9月28日,中原臨時人民政府令“著派陳策同志為海關長”,11月28日派魯野同志為副關長,協助關長處理關務。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11月4日,海關總署命令,調派江漢關職工36人南下,接管粵海關、九龍關、拱北關。南下干部要求政治合格、思想進步,江漢關職工積極報名。通過選拔,確定由原軍代表沈旭為隊長的36名同志南下,包括以前隨軍由東北南下接管江漢關的苗晴(當時在江漢關負責物價工作,后任九龍海關關長),錢海林(江漢關稽查員,后任廣東分署主任)、張希印(山東南下接管江漢關干部,后任九龍海關副關長)、吳方連(江漢關海員,后任九龍海關查私處處長)、顧金福(江漢關水手,后任九龍海關科技處副處長),姜成文(江漢關職員,后任九龍海關科技處副調研員)、葉自任、封樸等同志。
南下廣東干部由沈旭任隊長、王奇(后任廣東省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為副隊長,苗晴負責總務(伙食、住宿等)。由于鐵路在戰爭中被炸毀,大隊先坐船到九江,后乘坐廂式悶罐卡車,抵南昌(短暫停留,等廣州解放),經贛州、南雄、韶關,一路顛簸。后途中橋梁被炸,有的地方尚在打仗,大隊人員便冒著生命危險步行,歷盡艱辛于12月初到達廣州。沈旭同志按黨組織安排北上湖南,后任衡陽鐵路局局長。其他同志兵分三路,分別到九龍關、粵海關和拱北關進行具體接管工作。
江漢關南下同志,憑著一腔熱血,在南方大地上深深扎下了根。無論是當年的接管,還是后來的建設,直至改革開放,他們都作出了杰出貢獻。
1950年初,隨著全國解放戰爭節節勝利,國民黨退踞到僅有的幾個海島上負隅頑抗,解放海南島等島嶼的戰役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之中。因為是渡海作戰,廣東珠江的海員隊伍明顯不足,需要全國各地動員熟悉船舶駕駛的船工、海員支援前線。
時任華南分局書記、廣東軍區司令員、廣東省省長葉劍英與武漢中南局聯系,希望動員四五百名武漢海員支援解放海南島的戰役。中南局高度重視,指示武漢市委落實。武漢市委派出市工委主任趙敏和中南軍政委員會交通部副部長劉惠農,協調武漢海員工會組織。
1950年4月3日,武漢海員工會主席周何亮牽頭組織動員,在漢口璇宮飯店旁的工人之家大禮堂召開了武漢海員參戰動員大會。海關海員、招商局所屬船隊舵工、中南交通學院學生踴躍報名,后來成立了由14名工會干部和458名海員組成的武漢海員參戰大隊。
江漢關此時已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漢口關,在陳策關長的動員下,全體關員熱情高漲,積極報名。經過政審和嚴格的身體檢查,再綜合各方面實際情況,最后確定派黃克學、陳利金、高協臣、王承富、孫學海、王正富、李志濤、黃海山、李榮華、柴阿華、樂生財、羅國泰、萬世喜、李榮興、朱元祥等15人去前方參戰。1950年4月12日,在江漢關大樓前,漢口關全體關員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歷史記錄了這一刻。
1950年4月15日,武漢海員參戰大隊第一批124人在大隊長兼政委周何亮的率領下,從招商局三碼頭登船過江。16日,參戰大隊從徐家棚火車站乘火車出發,沿途擠滿歡送的人群,鑼鼓鞭炮聲響成一片。
4月18日,當武漢海員參戰大隊抵達廣州時,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已在島上瓊崖縱隊的配合下渡海成功,于17日登陸海南島。經過15天的激戰,國民黨守軍被殲,海南島全部解放。根據需要,參戰大隊當即留下98人,改為支援廣東軍區江防部隊,準備參加隨后即將舉行的解放萬山群島戰役,其余人員則全部返回武漢。
1950年5月25日,廣東軍區江防部隊配合陸軍協同作戰,打響了解放萬山群島的戰斗。戰役歷時72天,萬山群島全部解放。在這場戰斗中,武漢海員參戰大隊有11人光榮犧牲,其中就有漢口關的樂生財和王承富兩位海關關員。
樂生財,湖北黃陂人,曾擔任江漢關巡輪水手長,是一名有著24年海關海事工作經驗的老關員。雖然家里上有年邁父母下有妻兒需要他的照顧,但為了新中國的解放事業,他義無反顧地報名參加戰斗。憑借嫻熟的船舶駕駛經驗,他順利入選武漢海員參戰大隊,被評為甲等舵工。當時,武漢海員參戰大隊因時間原因未趕上解放海南島的戰斗,大部分海員返回武漢。樂生財是確定返漢隊伍中的一員,本來可以就此回家,但他堅決要求參戰。領導見他求戰欲望強烈,意志堅定,批準了他的請求,將他分配到江防部隊的主力艦“桂山”號上擔任駕駛任務。
1950年5月25日凌晨2時,由“桂山”號步兵登陸艦和“解放”號、“先鋒”號、“奮斗”號、“前進”號、“勞動”號等炮艇組成的火力船隊從唐家灣港出發,趁著夜幕向垃圾尾島進發,與國民黨第三艦隊的艦艇交火,解放萬山群島戰役正式打響。戰斗中,樂生財在艦長的指揮下,沉著地操縱舵盤,靈活穿插,狠狠打擊敵艦。
天亮之后,敵艦見我軍艦艇數量少,噸位小,火力差,便瘋狂反撲。經過一番激戰,“解放”號因傷痕累累而撤出戰場,“桂山”號遭到國民黨海軍的集中攻擊,甲板多處起火。樂生財在駕駛艙起火、自己身負重傷的狀況下臨危不懼,堅守崗位,堅決執行艦長指令,駕駛多處受創正緩緩下沉的“桂山”號不退反進,終于在垃圾尾島吊藤灣搶灘登陸。艦上官兵和陸戰部隊涉水登陸浴血戰斗,為后續部隊的到來參戰贏得了寶貴時間。經過激戰,多艘敵艦中彈起火,3艘炮艇被擊沉,敵旗艦“太和”號上的艦隊司令齊鴻章也身受重傷。我軍“桂山”號艦長池敬樟以及官兵數十人壯烈犧牲,兩名海關關員樂生財、王承富同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為緬懷“桂山”號官兵的光輝業績,1954年,珠海市人民將垃圾尾島改名為“桂山島”。在隨后進行的逐島爭奪戰中,武漢參戰海員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務。解放軍509號登陸艇由美制坦克登陸艇改制而成,是在萬山海戰前匆忙維修并安裝火炮的,當時艇身已銹蝕不堪,而且開動不了。在江漢關駕駛巡輪多年的柴阿華上登陸艇后,配合黃埔船廠的技師,很快找出問題修好了艇。柴阿華隨后調到另艘艇上擔任輪機長。509號登陸艇參加了解放萬山群島戰役的全部過程,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戰役結束后,廣東軍區司令員葉劍英為武漢參戰海員題詞:“征服海洋,消滅海盜,收復海島,鞏固海防。”
浪涌鐘聲尋夢始,云開荊楚看春歸。歲月承載著歷史的腳步,鐘聲敲響著時代的號角。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我們回顧武漢海關這段紅色記憶,就是要告訴當代海關人,我們的前輩為了新中國的解放,為了新中國海關事業的建設,他們勇擔責任,不辱使命,舍生忘死,無私奉獻。我們要無愧海關先輩,傳承紅色基因,勇擔時代的責任和使命,為新時代海關再創輝煌。
貴陽海關發起公益活動 堅決對象牙及象牙制品說“不”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有作為有成效貨物退運出口,原來交納的關稅能申請退回嗎?插秧機進口報關流程_插秧機進口清關要多久去油洗潔精進口報關手續海關總署總工程師李小剛專題調研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海關信息化建設巴西海運:納維根特斯港口(Navegantes)長春海關一周連破4起走私珍稀植物案